這兩、三年來,不論大人或小孩,只要感冒伴隨著拉肚子或嘔吐症狀時,

有些醫生就會告訴你是「腸胃型感冒」,進入秋冬時節後更是常見。但什麼是「腸胃型感冒」?

 

 

  • 腸胃型感冒可能是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

其實醫學定義上,只有「感冒」與「腸胃炎」兩種用法。「感冒」(common cold)指的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鼻炎(包括打噴嚏、流鼻水、鼻塞)

與咽部不適(乾、癢、異物感)等症狀。「病毒性腸胃炎」(Gastroenteritis)指的是病毒侵犯腸胃道黏膜,造成嘔吐、腹痛、與腹瀉。至於「腸胃型感冒」,

則是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創造的一種說法,每個醫生使用的時機都不一樣。

不少醫師將它用在病毒感染引起的腸胃炎,因為跟感冒一樣是病毒感染引起, 所以稱為「腸胃型感冒」。

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包括輪狀病毒、諾羅病毒與腺病毒40型、41型等,好發於秋冬,但台灣因為四季不明顯,因此各個季節皆可能流行。

 

 

  • 症狀

患者除了腹痛、嘔吐與腹瀉外,也會發燒、疲倦、肌肉痠痛,而且若是腺病毒或輪狀病毒,也可能會同時侵犯呼吸道,引起患者輕微流鼻水或喉嚨痛。

多數人的觀念中,腸胃炎是吃了不潔的食物或暴飲暴食導致。用「感冒」來解釋,民眾就能比較了解這是一種病毒感染,而且是經由傳染而得到的。

並且,民眾也常認為發燒、疲倦就是感冒,因此醫師用「腸胃型感冒」來解釋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時,民眾也比較可以聽得懂。

民眾常覺得發燒、喉嚨痛、流鼻水等於感冒,上吐下瀉等於腸胃炎,當這幾種症狀同時出現,就會不解為何自己一次得了兩種病。

所以,雖然醫生在診斷上會寫「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合併腸胃炎」,但「用『有腸胃道表現』的『感冒』來比喻,就比較能讓病患理解。」

當腹瀉或嘔吐嚴重時,醫生會給止吐藥,或是吸附劑、抑制腸胃蠕動的止瀉藥;如果症狀不嚴重,也不一定需要吃藥,

跟吃壞肚子引起的腸胃炎一樣,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預防脫水和補充電解質,食物也要盡量清淡,並且以少量多餐為原則。

很多人得了腸胃炎會為了讓腸胃休息,刻意不吃東西,其實不需要讓自己那麼痛苦。

 

可選擇清淡、好消化吸收的食物,包括澱粉跟蛋白質類食物。如:香蕉、米飯(稀飯、白麵條、饅頭)、蘋果、吐司,

也可以搭配少許鹽、糖、醬汁、果醬,並減少攝取油脂較高或易促進腸胃蠕動的高纖維食物;較容易發酵、產生氣體的豆類、奶類製品也先暫時避免。

兒童更要特別注意不可禁食,因為兒童腹瀉易導致脫水、電解質不足,進而抽搐,甚至休克、死亡,所以得避免身體過度虛弱。

此外,傳統觀念會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,但對兒童來說即使稀釋一半依然糖分太高,且其中電解質濃度並不符合人體比例,建議購買專用的電解質補充液。

 

  • 預防

病毒性腸胃炎或感冒都會傳染給他人,要記得多洗手,而且是用肥皂仔細地洗,如果有上呼吸道的症狀,

也要戴上口罩,因為即使只是微量的病毒都能導致生病。

分享例子,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孩童常用手抓屁股或把手放在嘴巴,沒有確實洗手又再去玩玩具,父母幫忙收拾玩具或照顧孩子後,

如果也沒有洗手,就容易在吃東西時吃下病毒。最後,常常是小孩好了以後又換父母接著生病。

20120110-01  

 


只要是病毒感染,不管是病毒性腸胃炎還是感冒,醫師的處置方式都是症狀治療。兩者如果沒有仔細區分,

不會影響醫生的處方與病人後續的照顧,但是因為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混淆,每個醫生對它的定義也不同,容易讓民眾最後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得了什麼病。

搞清楚腸胃型感冒是怎麼一回事,下次再聽到醫生對你這樣說時,不妨換你問問他:「我得的究竟感冒還是腸胃炎?」

如果民眾因為錯誤認知而有疑惑,醫生更應該藉此機會教育,向病人解釋清楚。

 

文章選自:健康雜誌

 1417761040 1725827452  

地址: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737巷50弄37號1樓

電話:2659-6360

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給我們

 檢視較大的地圖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.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